了解七寶如來出食臺的意義首先要清楚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物事,起源是怎么樣的?七寶如來出食臺也叫施食臺,一般由天然石材加工制作而成,擺放在大殿門口兩側(cè)。出食臺上分別雕刻七位如來的法號,但其卻有八面,那么剩下的一面是做什么用的呢?
寺廟出食臺
通過查找資料,我們可以很快地知道石頭出食臺的一些傳說。根據(jù)《大般涅槃經(jīng)》、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,前者記述佛陀化導(dǎo)了名為「曠野」的鬼神,后者收服了羅剎鬼「訶利底母」(或作訶利帝母,以其為眾鬼子之母,故稱鬼子母)。兩者都很喜歡吃人肉,為害生靈百姓,經(jīng)佛陀降伏并將其狡猾,授予戒律,不得殺生。同時囑咐弟子謹(jǐn)遵為戒條,施予飲食,讓他遠(yuǎn)離饑餓。因此佛教場所中,一般會設(shè)置出食臺,是為庇佑眾生,度化眾生所設(shè)置。除了設(shè)于佛教寺院大殿之外,根據(jù)佛經(jīng)的介紹,也可在一些人煙稀少或清靜的地方,設(shè)臺供食,普施十方鬼神、蟲鳥、畜生等。佛教要教化的不是一兩個人,而是通過教化少部分人,以此一傳十、十傳百的達(dá)到普渡眾生的效果。度化此鬼子母亦是如此,苦海無涯,回頭是岸。
出食臺造型圖
出食臺在現(xiàn)代社會中,可以有各種不同形制、材質(zhì),在造型上也沒有統(tǒng)一的樣式,但是多以幢幡型居多,也是人們常說的石佛柱形。擺放在寺院大殿外的出食臺,常見的是石材。其高度一般不會太矮,但是也不會太高,一般在120cm高左右。形狀上有圓形、八角型柱、四邊形等不同形狀。石柱,可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上部多見以蓮花造型為臺,中段為石柱,下段為石柱的基座,這是目前寺廟中常見的定做石雕出食臺造型。
七寶如來出食臺
七寶如來款是石制出食臺眾多不同造型中的一種,分別雕刻在石柱的七面,南無多寶如來、南無寶勝如來、南無妙色身如來、南無廣博身如來、南無離怖畏如來、南無甘露王如來、南無阿彌陀如來等等,剩下的那一面有南無阿彌陀佛等佛名圣號的,也有刻「法力不思議」等字樣。有些大型石柱,甚至刻有七尊佛像,或其他吉祥圖案。下部常見以蓮花為底座。有些在臺柱中段處,雕刻樓臺欄循,或增加底部四方臺階。最重要者,乃是石柱上方或中段一處,可供平放些許食物之平坦處,有些也會設(shè)置一處可供插香燃香,還有的可以放置香器、香座或香托等。
石雕出食臺成品圖
寺院的每一種法器都不會是多余的,而是根據(jù)特定需要,特別放置的,本文所說的七寶如來出食臺也是如此。通過解讀出食臺的由來,不難理解佛寺場所擺放出食臺的初衷。對于寺院來說,殿前擺放出食臺有一定的佛教文化宣傳意義。通過具體的實(shí)物,去宣傳一些看不見的思想、文化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。人們通過解讀出食臺的相關(guān)資料,可以明白佛教普渡眾生真正的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