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看武俠影視劇中,經(jīng)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: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那時候不懂什么意思。但是喜歡喊,后面還要再加一句“阿彌陀佛”。時至今日,才對此句話有所了解。浮屠就是佛塔的意思,是音譯過來的。就像我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音譯名一樣。七級浮屠指實際上是指我們經(jīng)常在寺廟中看到的七層塔。我國以前沒有塔這種概念,而是在公元一世紀初期,由古印度開始傳入中國的。現(xiàn)在的石雕佛塔,是在古印度浮屠的基礎之上,結合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創(chuàng)新制造出來的。佛教中有各式各樣的佛塔,如七層佛塔、骨灰塔、舍利塔、經(jīng)幢塔、七寶塔、文昌塔,而七層塔是規(guī)格等級高的佛塔。
石雕佛塔
傳統(tǒng)的石雕佛塔一般由地宮、基座、塔身、塔剎(即塔頂)四個方面組成,佛塔的外觀造型種類豐富多樣。佛塔的地宮是處于地底下的,一般是看不見的,只能看見地上的部分。地上的部分是塔基座、塔身、塔剎。塔基有四方形、圓形、八邊形,其中以八邊形更受當代佛教寺院的青睞。石雕佛塔的塔身以階梯式層層向上壘筑,并逐漸收攏。塔剎是佛塔塔頂攢尖收尾的部分。塔剎本身就像是一座小佛塔,也有剎座、剎身、剎頂三個部分組成。
石雕塔
我國從古至今的佛塔中,以石佛塔的留存數(shù)量是最多的。這是因為石材堅固,耐候性強。在過去,只要有鐵錘、鐵鍬就能鑿刻出一座精致無比的石雕佛塔出來。雖然那時候的機械刀具沒有現(xiàn)在這么精密堅固,但是由于當時的人們對佛塔的需求量比較少,石匠可以有大把的時間去慢慢地雕鑿出來。而木制塔、磚塔留存至今的不多。佛塔一般有三、五、七、九、十一、十三層,不同層級的石佛塔代表不一樣的意思。佛教出家人也會以修行的程度而有明顯的層級之分,僧侶圓寂時的級別,會決定他們可用什么樣的石佛塔。以七級石佛塔為例,七層代表七覺支,分別為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輕安覺支、定覺支、舍覺支、念覺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