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、清兩代北京皇城有四座門:南為天安門,東為東安門,西為西安門,北為地安門(明代稱北安門)。天安門是明、清兩代皇城的正門,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明代初建時名承天門,承天門取自“承天啟運、受命于天”,是帝王對于自身的定位和尊貴身份的象征,承天門一般不開啟,一旦開啟,一定是國家大事,比如祭天,比如大捷等活動。,正統(tǒng)年間承天門被火燒毀,成化年間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新修建承天門,明末此門又毀于戰(zhàn)亂。清順治八年(1651年)重建并更名為天安門,其規(guī)模和形制大體上就是今天所看到的樣式。

天安門是皇城最重要的一座大門,比其他幾座門規(guī)模大、等級高(皇城其他幾座門都不設(shè)墩臺,開間少,規(guī)模?。?,由墩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。墩臺下開五座筒券式門洞(俗稱五闕),每座券洞都安裝朱紅油漆雙扇實榻大門,門上有銅鍍金獸面鋪首和九行九列門釘。中門洞是皇帝出入的信道。城樓建造在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上,周圍石雕欄桿上飾龍鳳紋望柱頭。城樓面闊九間,進深五間,通高33.7米(包括墩臺高),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,檐下是雕梁畫棟的青綠色彩畫,極為壯觀。城樓下前方是外金水河,河上有五座拱券式石橋,橋上置兩對雄健的石獅。正中的橋因是皇帝出入的信道,是天街御道的一部分,故又稱御路橋,它的橋面與其他橋相比又長又寬。在城樓的前后各置一對雕刻精細、盤龍繞云的石華表。
天安門也是皇帝舉行“頒詔”儀式的地方,凡大的慶典如皇帝登極、冊立皇后等都要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“頒詔”活動。我國古代宮殿都非常重視宮城前方的布局規(guī)劃。早在唐、宋時期,即于皇城的南面開出一條御路馳道,稱“朱雀街”,以襯托出皇宮的氣魄。金、元以來又有了宮前的千步廊,以豐富宮殿前區(qū)的建筑內(nèi)容。明、清兩朝紫禁城宮殿的前方沿襲前代的布局,并進一步擴展其規(guī)模,即由天安門向南引出大片空地形成“凸”形廣場,以顯示和突出天安門的重要地位。
天安門因是皇城的正門,因此在總體設(shè)計上特別著意安排。天安門前的大清門體量頗小,建于低矮的臺基上,是一座單檐歇山式、拱券狀、磚石構(gòu)造的普通大門,門前有一對石獅和下馬碑,門內(nèi)是窄長的御道,兩旁建低矮的千步廊。這一段窄而長的御道以遠處的天安門為對景,這條引線上的建筑盡量低矮和平淡,從而充分襯托出天安門的壯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