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寺廟為了避開市井塵俗大都會建在山林之間,因此稱山號、設(shè)山門。近代的寺廟建于平地,市井之中亦稱為山門。一般有三個門,所以又稱"三門"。象征“三解脫門”,即“空門”、“無相門”、“無作門”。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,也可稱之為三門。這三座門常蓋成殿堂式,或至少是把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,叫“山門殿”或“三門殿”。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,也可稱之為三門。這三座門常蓋成殿堂式,或至少是把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,叫“山門殿”或“三門殿”。三門的內(nèi)涵豐富,表法意義深遠。三門有智慧、慈悲、方便三解脫門之表法意義。
修行佛法的次第:信、解、行三者為象征,非必有三扇門。根據(jù)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所載:“譬如城有三門,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,若入則從一門。諸法實相是涅槃城,城有三門:空、無相、無作?!薄斗鸬亟?jīng)論》卷一闡述:菩薩進趣菩提所修之三種法門。即:(一)智慧門,知進守退為智,知空無我為慧;依智故不求自樂,依慧故遠離貪著。(二)慈悲門,拔苦為悲,與樂為慈;依悲故拔一切眾生之苦,依慈故遠離無安眾生心。(三)方便門,正直為方,外己為便;依正直故生憐憫一切眾生心,依外己故遠離供養(yǎng)恭敬自身心。智慧門屬自利,慈悲門屬利他,方便門則自利利他雙行。然三門雖分,實則不二,智即悲,悲即智,是為智悲雙行以攝化眾生而成方便門。
寺廟中的石雕佛像種類是非常多的,我們下面可以了解一些比較常見的石雕佛像和他們的擺放位置,從而了解這些石雕有什么用處,并且,了解一些這些石雕佛像擺放在這樣位置的原因。進入寺廟首先出來的就是石雕山門,這個佛像在一些大型的寺廟一定會存在的,主要是擺放在寺廟山門前面,山門并不是指的是山上的門,而是三門的一種諧音的說法,三門包括了空門,無相門,無作門。空門是針對于那些進入寺廟來當和尚的人,遁入空門,皈依我佛,這是一種拋棄凡間的一切,一心向佛,然后這里的空門就是一切皆空的理想和道路,并且佛教教義以“空”為極致,故稱佛門為空門。
而無相是相對于著相而言,一般來說,紅塵中的對對錯錯,是是非非,政治吵鬧,情情愛愛等等,這些都是相, 無相者,謂一切染凈之法,悉為因緣生。以因緣生,故無自性,如夢如幻,諸法唯是空,即空亦為空,是為一切諸法,皆空無相也,無相門的思想應(yīng)該是于一切相,離一切相,即是“無相”。第三門是無作門,指無因緣之造作。又指心無造作物之念,如無作三昧;或謂不假身口意之動作而自然相續(xù)之法,如無表色、無作戒等,這就是佛教中常常說的,是你的跑不掉,不是你的強求不來,這是一種無為而治的一種思想,也是和道家思維非常接近的地方。
寺院山門是一種石雕藝術(shù)品,人們的想象等空間都被放在了石頭上面,是人們賦予了石頭生命和藝術(shù)的永恒,石雕山門的好處就是不管年代長短,它都不會變,歷史的塵埃越多越積累石雕等的藝術(shù)價值就越是高不可估,這就是人們選擇它的重要原因。寺院中的和石雕山門全部都是采用石材雕刻而成的,在寺院山門上的牌匾和柱梁上面都有大量的陰雕和陽雕工藝,主要的主題以富貴、平安、吉祥為主,圖案大部分為傳統(tǒng)的吉祥富貴圖案,雙龍戲珠、龍鳳呈祥、富貴花草等等,這也是我國流傳千百年、經(jīng)久不衰而且深受人們喜愛的東西。
在寺院中不管是石欄桿還是寺院山門都有文字題刻,或多或少,有的寺院山門文辭復(fù)雜,內(nèi)容豐富,有的較簡單,只有一個名稱題刻。在雕刻石欄桿的文辭中流露出很高的文學(xué)才華,連文字的書寫也很出色。有的寺院山門的題刻文辭竟達到書法的高度,具有較高的藝術(shù)價值。
我國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也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牌坊,是位于今江西省于都縣嶺背鄉(xiāng)、迄今有五百七十年悠久歷史、明正統(tǒng)六年為褒獎謝寧考中舉人而建造的“步蟾”坊。云南建水指林寺殿前一座單間雙柱一樓的“第一山”木牌坊,輕盈優(yōu)美、造型飄逸,是云南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牌坊。
北京頤和園門前的“涵需”木牌樓,為四柱三間五樓,是一座中外聞名、在建筑結(jié)構(gòu)上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木牌樓。寺院山門其實在大的造型上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,不過在雕刻的圖案上也寄寓了很多吉祥的含義。一般來說寺院山門,主要雕刻的圖案為蓮花,作為佛教圣花,其是通往凈土的載體,也是最純真圣潔的象征,這種圖案的雕刻象征著走進圣土,凈化心靈。此外,在寺院上還有更多佛像和佛教故事的雕刻,對佛教信徒們來說在這些雕刻圖案上也都能夠有更好的領(lǐng)會,感知佛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