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在中國是四大宗教之一,在寺廟中擺放的佛像一般使用的材質都是石材,其實佛教寺廟石雕的產生和發(fā)展也是歷經了非常長遠的一個過程,從人們開始對佛像產生敬畏感的時候開始,人們就開始想找到佛本身的外貌形態(tài),人們從開始的畫像到后面的泥塑,到后面的石雕,玻璃鋼,銅雕等越來越多的原材料的加工形態(tài),石雕佛像在其中發(fā)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。
佛像大部分來源于印度那邊,所以起始的佛像都會看起來貼近西亞人,其保留下來的佛像也多和以往的形式比較接近,這與石雕的保存是非常有關系的,因為人們在看完以前的佛像以后,自然而然的會認定佛像本身的樣貌是怎樣的,隨著畫和石雕無比的接近,人們也就在佛像方面慢慢的走向了成熟。寺廟的文化中,石雕的占比是非常重的,比如佛像,香爐,供桌,出食臺,舍利塔,石燈籠,石柱這些物品采用石雕制作的越來越多,配套石碑,金剛,菩薩,羅漢,其石雕的元素是拓展到非常多的地方,所以近代的寺院基本上就是一堆石雕展示的場所,這樣說也是無可厚非。
寺院文化和佛學文化的發(fā)展離不開石雕的支撐,而石雕文化也見證了前面兩種文化的發(fā)展,這也是石雕文化非常之博大的原因所在。石雕是我國雕塑藝術的發(fā)祥地之一,因此惠安自古便有中國石雕之都的美譽?;莅彩窬拖褚粭l閃耀著一代代藝人智慧之光的藝術長河,從古至今奔流不息。
佛像石雕在中國歷經了快2000年的演變,現(xiàn)在的佛像和以前的佛像有著很大的差異,主要體現(xiàn)在人物形態(tài)上面,并且隨著中國文化的攝入,現(xiàn)在很多教義,很多文化都有了很大的變化,我們來仔細的了解一下這個發(fā)展過程,我們可以知道一些不少很有意思的東西。

佛像石雕演變過程有三個部分:
首先是模樣的過渡,大概從漢朝的佛像類似于印度人,到現(xiàn)在的佛像類似于中國人,這個包括了膚色的改變,面部形態(tài)的改變,衣服的改變等等,以前印度的一些服飾現(xiàn)在已經完全成了現(xiàn)在中式特有的衣服,比如還有一些僧衣都是依據中國的行情來改的。這些的改變都是佛教中土化的標示,而佛像石雕也完全遵從這一變化。
其次是造型的過渡,以前的佛像的造型是和死板的,一般分為三個姿勢,坐,站,躺三種姿勢,現(xiàn)在在很正規(guī)的這些姿勢的同時,人們對于這些姿勢還有一些新的改變,比如坐姿,從觀音坐,到單膝支撐的坐姿,到靠坐等等形態(tài),實際上,這種造型的過渡是把佛像更加和人的一些動作結合起來。體現(xiàn)佛無處不在的一種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