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佛彌勒菩薩是佛教的下一任教主,是未來佛。去過寺院的人都會注意到,我們看到的觀音菩薩像、阿彌陀佛像都是微笑的表情,四大天王又是威而不怒,真正開懷大笑的正是未來佛彌勒菩薩。寺院本是一個清凈莊嚴之地,供奉這樣一尊笑佛彌勒菩薩似乎顯得有點突兀,與整個寺院環(huán)境格格不入。但一個寺院不僅僅是供出家人修行的場所,也是許多世俗之人感受、學習佛教文化的場所。營造一個輕松的交流學習環(huán)境,可以讓廣大群眾更加容易理解佛教文化。
百子嬉彌勒雕像
笑佛彌勒菩薩以修慈心觀而聞名,被稱為大慈菩薩。石雕彌勒佛室內(nèi)外擺放皆宜,以寺廟需要為準。笑佛彌勒的形態(tài)有很多種,大多數(shù)我們看到的室外擺放彌勒佛像,都會有一只手撐在一個布袋上面。這個布袋是什么呢?這個布袋就是我們世人所說的煩惱,布袋放下,就能收獲幸福,放不下,就只能背著煩惱前行。但人一生一世,不可能一直都是幸福的,幸福和煩惱也是如影隨形的。有的彌勒佛造型是左手手肘搭在布袋上,有的造型則是右手手肘搭在布袋上。這種造型的彌勒佛像,也一般都是坐佛雕像。在無錫的靈山圣境景區(qū)中,還有一尊由著名大師雕塑設(shè)計的百子戲彌勒佛石雕像,非常和諧友愛。可見人與佛之間,并沒有多么大的隔閡?;蛘哒f,佛其實就是一個將平易近人做到極致的普通人,而人心之間卻隔著肚皮。
彌勒菩薩像
室外擺放的彌勒菩薩石雕像,一般是坐在一個蓮花臺座上。蓮花臺座的寬度往往要比整個身體的長度還要寬很多。這樣的底座配置才能順利地將彌勒佛菩薩安放上去。彌勒佛除了其大肚子以及常開的笑口,同樣讓人家難以忘懷的是其大耳垂。在影視劇中,相信大家都有看過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樣子,這些佛像一個個的耳垂都特別明顯。這種耳垂是在佛菩雕像上慣用的一招技能,既可以將菩薩像與其他普通民眾區(qū)分開來,也有其他的一些良好寓意。所謂大耳招財、大耳命好,耳大有福,所以佛菩薩的耳垂都會很大很大。當然,室外擺放的笑佛彌勒菩薩不僅僅是坐像,也有站像的樣式。
石雕彌勒菩薩站姿
笑佛彌勒菩薩的石雕造型可謂是千姿百態(tài),沒有惠安石匠做不出來的石雕,只有消費者想象不出來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