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施瑯是中國的民族英雄,在維護中國領(lǐng)土統(tǒng)一上做了極大的貢獻。施瑯為清初時期的將領(lǐng),在康熙時期,幫助國家收復(fù)了臺灣。施瑯大將軍是在水戰(zhàn)一戰(zhàn)功成的,所以也是中國少數(shù)水站英雄將領(lǐng)。
施瑯是中國的民族英雄,在維護中國領(lǐng)土統(tǒng)一上做了極大的貢獻。施瑯為清初時期的將領(lǐng),在康熙時期,幫助國家收復(fù)了臺灣。施瑯大將軍是在水戰(zhàn)一戰(zhàn)功成的,所以也是中國少數(shù)水站英雄將領(lǐng)。
施瑯大將軍是福建人特別喜歡的一位將軍,他在收復(fù)臺灣過程中,起到了極大的作用,現(xiàn)在人們依然喜歡建造施瑯石雕像面朝臺灣,表示一種對臺灣回歸的期盼之情。
施瑯(1621年—1696年),字尊侯,號琢公,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(今晉江市龍湖鎮(zhèn)衙口村)人,祖籍河南固始,明末清初軍事家,清朝初期重要將領(lǐng)。
施瑯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,1646年(順治三年)隨鄭芝龍降清。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,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。 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瑯,施瑯借故殺曾德而得罪了鄭成功,鄭成功誅殺了施瑯父親與兄弟。由于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,施瑯再次降清。 施瑯投降清朝后,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,不久,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、福建水師提督。 1681年(康熙二十年),康熙帝采納了李光地的意見,授施瑯福建水師提督,施瑯積極進行攻討臺灣的部署準(zhǔn)備。1682年(康熙二十一年),康熙帝決定攻臺,命施瑯與福建總督姚啟圣一起進取澎湖、臺灣。1683年(康熙二十二年)六月,施瑯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(zhàn)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。上疏吁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(zhèn)守、設(shè)府管理,力主保留臺灣、守衛(wèi)臺灣。因功授靖海將軍,封靖海侯。1696年(康熙三十五年)施瑯逝世,賜謚襄莊,贈太子少傅銜。
這座施瑯雕像,高約12米,底座部分采用四面深浮雕的工藝,加工出花朵,花朵擺放在英雄腳下,是一種榮耀,榮光的意思。和人們獻花慶賀是同樣的道理。
這座石雕頭部雕刻的非常真切,我們可以明顯的看清楚頭盔的形狀,這種頭盔是清朝時期海軍專用的頭盔造型。面部方面,眉眼部分,雙眉皺起,中間形成眉窩,雙眼深邃,加工的非常真切,我們可以明顯看清目光射向前方,仿佛在眺望,皺眉,表示在思考。嘴巴附近的胡須連在了一起,看起來非常儒雅和睿智。
身體部分,施瑯將軍身穿官袍,膀大腰圓,非常的富態(tài)。左手拿著劍柄,右手撫須,一幅儒將的姿態(tài)。
整個作品采用不同的石料加工而成,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手部和一幅的色彩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顏色。并且在下方,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拼接紋路。但是整體并沒有影響這座石雕像的整體感觀,反而讓作品更加有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