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院是一種宗教文化相當濃重的場所,里面的一事一物都帶著明顯的宗教氣息。每一座寺院的浮雕墻,就是一座寺廟最鮮明的特征體現。一座寺廟供奉的主佛、菩薩,諸佛菩薩的來源,寺院的由來都會在浮雕墻上一一進行說明。所以這種浮雕墻,也被稱之為文化墻。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外就有一面巨大的浮雕文化墻。寺院安裝的石雕文化墻雖然在寺院中并不都會使用,但是一旦制作,則一般是寺院的核心部分。
佛教寺院浮雕文化墻所雕刻的內容涵蓋了許多方面,有的是寺院的歷史沿革,有的是諸佛菩薩的經典典故,有的則是寺院供奉主佛、菩薩的一些人物故事,這些所稱的故事中必然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。這種浮雕文化墻一般會采用青石或芝麻黑花崗巖石料,是因為這些石材的顏色相對深一些。在雕刻較多的人物形象時,可以清晰地體現出來,包括人物的每一個動作,而這是其他石材沒辦法達到的效果。
制作寺廟浮雕文化墻有一系列的注意事項:首先是文化墻的規(guī)格要是在丁蘭尺上的紅字刻度。丁蘭尺也叫魯班尺,是風水學中很重要的一項工具,上面有吉祥和不吉利的兩種尺寸,使用紅字刻度的就代表著吉祥。其次是浮雕的高度。寺廟的浮雕墻是以人物故事為主的,通常還有一定的背景,而要將整個場景完全表達出來是不可能的,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區(qū)分主次,通常會對浮雕的雕刻內容進行高低區(qū)別雕刻,即對近景雕刻得高一些,清晰一些,遠景矮一點,稍微抽象一點。我們常說的浮雕的高度則是指浮雕最高的地方,浮雕高度越高,整個浮雕墻的立體感就越強。在浮雕文化墻的高矮過度階段也不能做得忽高忽低,而是由石匠師傅根據對這個畫面的了解,再從全局把握,適當的調整各個地方的浮高浮低程度?,F在許多浮雕都是用電腦設計相關數據,直接采用機器雕刻,雖然價格可以便宜很多,但是很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,比較機械化。
大凡稍微大一點的寺院,其大雄寶殿都是比較雄偉的,進去禮佛時通常要登上一段臺階,在臺階的中間則一般會有各式各樣的祥龍地雕,其制作技藝可謂是巧奪天工,每條龍都呼之欲出。那么寺廟大殿門口配置這樣的浮雕龍有什么具體意義?又是如何完成制作和安裝的呢?
說起寺廟與龍的淵源,這還要從龍的歷史傳說講起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東亞地區(qū),都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,象征著祥瑞,是中華民族極具代表性的傳統(tǒng)文化之一。其外形特征是由九種動物結合而成,傳說中其還可像《西游記》中的如意金箍棒一樣,長短、粗細可隨意變換。神話故事中,地球面積占比的大海的主人就是龍王,所以龍也是皇權的象征,是彰顯權威的神獸。龍也是十二生肖之一,與鳳、龜、麒麟合稱為四靈獸,雖然龍在現實中并沒有真正的實體,但是他們的形象卻來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,也因此才有了中國龍的形狀,龍也具有驅邪、避災、納福的良好寓意。
寺廟九龍浮雕地雕一般是以其中的一條龍為核心,龍頭巨大,相對其他龍明顯凸出,其他龍則圍繞著這條龍進行創(chuàng)作。九龍浮雕通常采用的是青石進行雕刻加工,由多塊石板拼裝而成的成品浮雕,因此如果網友們注意看的話,會發(fā)現九龍浮雕做工雖然令人驚艷,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小小的縫隙,是無法避免的。
之所以會采用青石板拼接雕刻,一是因為青石的顏色與傳統(tǒng)寺廟古建筑的顏色相互接近,雕刻出來的圖案也清晰可見;拼接制作則是由于目前的切割技術暫時無法將整塊石板完成切割,且無論是在雕刻過程中也好還是在運輸安裝過程,整塊石板的操作難度系數和風險性都非常大,因此拼接而成的浮雕再加上專業(yè)的美容師,將接縫處處理妥當,基本能達到整塊浮雕的效果。傳說龍有九子,所以大型龍紋浮雕一般做九龍浮雕或者雙龍戲珠浮雕。寺院的九龍浮雕以地雕的形式呈現在通往大雄寶殿的路上,一是象征佛教的威儀不容侵犯,二則是以此庇佑八方眾生